『读书心得』读《北宋陈氏四令公史述》心得


书香政协  加入时间:2022/7/29 9:36:08 阅读次数:306

 

 读《北宋陈氏四令公史述》心得

县政协常委 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刘川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陈氏四令公祠堂记》中把北宋利州路阆州新井县(治今四川南部县大桥镇)陈氏家族中秦国公陈省华、英国公陈尧叟、郑国公陈尧佐、崇国公陈尧咨父子四人称为“陈氏四令公”。读完由政协南部县委员会编写的《北宋陈氏四令公史述》这部人文宏篇巨作,心潮澎湃,感叹万千,南部人文如此厚重,“三个没想到”。

没想到“陈氏四令公”出将入相,名矅古今。“状元,科第之极选;宰相,人臣之极品。”陈氏三兄弟中,陈尧叟宋太宗朝(989)状元、陈尧咨宋真宗朝(1000)状元;1012年陈尧叟升任同平章事、枢密使,1037年陈尧佐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氏一门“两状元,双宰相”在中国科举史上、官宦史上可堪称是奇迹。从隋605年开设科举至清光绪1905年废科举止,1300多年间产生状元700多名,四川19名,而南部县在19名中占3名,其中就有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外加马涓共3名状元,在科举史上“同胞状元”的只有唐朝阆中尹枢、尹极两兄弟了。从入仕来看,陈尧叟、陈尧佐两兄弟都担任过宰相,“兄弟宰相”在整个中国几年封建社会官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连陈氏兄弟在内仅有4对。我们都知道中国科举史、官宦史上,是状元的不一定成为宰相,当宰相的不一定是状元。但陈氏三兄弟创造前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观:“一门两状元,双宰相”。名矅古今,激励后人,成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楷模、偶像。

没想到“陈氏四令公”出身布衣,家风淳厚。最好的家教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亲陈省华,开始在后蜀孟昶政权时任西水县尉,后蜀归宋后,从陇城主簿,一路事功,最后升迁为掌管京府大权的大员。对众子从小亲自教授,三个儿子读书从没有因自己工作地方的变迁而中断,最终都学有所成,成为科举史的“翘楚”。母亲冯氏性格庄重严肃,勤俭节省,相夫教子,一家父子四人均成名时,皇上赏赐和俸禄很优偓,她从不允许儿子们豪华奢侈;景德年间,陈尧叟掌管枢密院,陈尧佐直使馆,陈尧咨知制诰,与父亲陈省华同在尚书省任职,其他众多子孙做官有十多人,宗族亲戚中考中进士又有数人,一时家庭荣耀兴隆达到了极致,但严格的家教家训都没有改过,不时有宾客来家里拜访,陈氏兄弟都要伺立在父母亲身旁,来客感到局促不安。按照旧例,升迁为枢密使等近臣后,他的母亲、妻子就可加封为郡夫人,陈尧叟以父亲在朝,母亲只能随父亲加封,而上表请求把自己妻子的封号让给母亲,朝廷引祖制不允许,直至父亲去逝才得以加封母亲。陈尧佐性情勤俭节约,看见动物必定告诫左右侍人不要杀害,器物衣服坏了,随时就修理缝补,说:“不要使它们不全而被丢弃了。”号称“知馀子”。自己写墓志说:“年寿八十二不为夭折,官一品不为低贱,出将入相受俸禄不为耻辱,有这三者,我大概可以归葬于父母墓旁了”。陈尧咨善于射箭,知荆南时,母亲冯氏问他:“古人治理一州一郡,都一定有优异的政绩。你治州郡,有什么优异的地方?”陈尧咨说:“荆南是交通要道、军事要冲,迎来送往,宴饮歌舞,应接不暇,几乎没有空闲,然而我箭术颇精,众人没有不佩服的。”母亲冯氏说:“你父亲曾教育你要尽忠报国。你现在不以施仁政善于教化为务,却致力于一般卒伍匹夫的技能,这难道是你先人的愿望吗!”说罢,便用拐杖痛打尧咨。以上史例故事,陈氏父子能成为学子骄子,位极人臣,无不是父母的教诲,过硬的家风,子女的风范折射出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子。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陈氏四令公”一门可知道“天下之本在于家”的核心要义。

没想到“陈氏四令公”为官一方,民本天下。陈省华智辩有吏干,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政声,在栎阳,去豪强,水利均之;在济源,有恩于民,民思之;在苏州,急济流民;在开封,以府事繁剧,禁止他人拜访。陈省华从一个小小主簿一路晋升为京尹,数次得到朝廷的奖掖。陈尧叟入仕后,先后以临时差遣在陕西、京西、西川、河北、河东、广西等地察访、赈灾、劝农,又以转运使身份到广西做官。所到之处,多有惠政。主要表现在:推广医药,纠正习陋;改善环境,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渴死;发展交通,规划海运;调整经济,以麻换桑;整肃吏治,睦邻安边。陈尧佐是陈氏三兄弟中最先入仕者,在潮州,修孔庙、建韩公祠,鼓励学生就学;在寿州,自出米给饥民食,吏民共之,救活饥民万人;在杭州,治理钱塘江水患“议易以薪土”;在河东、河北凿泽州路,凿怀州路,太行之险通路;在滑州,创“木龙”以杀水怒,建堤。陈尧咨在守长安时,缺水,疏龙首渠注城中,民受益。“陈氏四令公 ”出身布衣,足涉八荒,以才能至高官,深怀爱民之心,为官一地,均造褔一方。朴素的民本思想,忠君理念,合乎那时代士大们理想信念的最高追求,特别造福一方百姓的思想与习近平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人民高于一切”以民为本执政理念息息相通。

读一本好书,如炎炎烈日口渴难耐时掬一抔甘冽,沁人心脾。写一点心得以求悦读分享,思想共振,交流聚识,共同进步,仅此而已。

 

 Top  [收藏]「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