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机制促就业 保障民生促和谐


建言献策  加入时间:2012/11/16 9:02:17 阅读次数:1533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近日,县政协就我县就业工作召开主席会议进行专题协商讨论。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帮助下岗失业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8000多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500多人;通过岗位开发,安置了近300名下岗志愿兵,为县委、县政府分忧。开展企业培训和创业培训1500多人,其中职业培训400多人;在全市范围率先对县内各培训机构进行网络监控,杜绝培训不实、学时不够等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培训实效。主动与上级进行工作衔接,每年争取就业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2011年,通过积极争取,成功申报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落户我县,其中国家资金620万已到账。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择业观念陈旧。相当一部分人就业期望值过高,怕吃苦,宁愿吃低保、喝茶、打牌,不愿再就业;少数就业困难人员对再就业条件要求苛刻,不考虑自身实际,对岗位待遇、工种、时间等条件要求过高。

(二)企业用工不规范。不少企业为减少生产经营成本,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减少社保费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外加一些企业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工作条件简陋等原因,导致员工辞职退工、跳槽走人。

(三)职业技能培训薄弱。我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盲目性和同类性的专业偏多;有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新兴职业的培训落后于实际需要。

(四)失保基金缺口巨大。我县改制企业下岗职工近3万人,截止2011年底,已代理5000多人,每年应发放失业保险金3000多万元,如全部纳入代理,共需基金1.2亿元,而我县每年基金征收才500多万元,缺口很大。

(五)基建项目建设滞后。去年我县成功申报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由于规划多次调整,加之国土资源部土地稽查,致使该项目一直都未开工建设。

三、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一是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等相关媒体和社区、劳务市场等载体,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市场就业理念、艰苦创业精神以及自主创业获得成功典型与创业经验,起到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二是加强对就业人员的择业观教育,引导他们认清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彻底转变择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提高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广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体系。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拓展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二是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给予创业资金扶持;在工业园区逐步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示范点,打造创业平台;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为更多失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创业条件。三是定期收集整理劳动力供求信息状况,及时准确发布劳动力资源信息、用工信息、供求信息,完善劳务对接机制。

(三)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用工环境。一是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坚决打击无故克扣、拖欠职工工资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违法行为,对严重违反劳动法规的坚决予以处罚和曝光。二是从福利待遇、文化生活上给予关心,切实解决企业职工的住房问题;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职工文化活动点,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四)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一是整合我县劳务、扶贫移民、农业、就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集中资金统一安排使用,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劳动和各类技能培训,提高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二是整合现有培训机构,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培训效果较好的培训机构;对各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进行引导和规范,抛弃“大而全”,采取“专而精”的办学模式,在创特色和品牌上下功夫。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对接,建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推进订单、定向培训,坚持对口定量招收,做到培训一个,对口招收一个;同时加强对新兴职业的技术培训。

(五)加大失保金征收力度,化解基金压力。一是加大失业保险扩面、征缴、清欠力度,特别是园区企业的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要有一个突破。二是县财政要足额预算机关事业单位应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部分,同时做好个人部分的代扣代缴工作。县级相关部门要千方百计争取省、市失保调剂金,县政府也应尽量安排财政“兜底”基金部分,尽早化解基金支付缺口。

(六)完善平台建设,确保项目落实。一是加快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由共建单位中的一个部门牵头,积极配套资金,落实项目用地,促进该项目尽快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完善基层平台建设,确保机构、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和工作六到位,稳定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将基层劳动保障所纳入劳动就业部门直管。

 

 

 Top  [收藏]「打印」「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