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陈”故里 |
文史资料 加入时间:2012/10/8 11:26:11 阅读次数:155307 |
“三陈”故里 ◇ 赵建宏 “三陈”,是指北宋左谏议大夫陈省华的三个儿子,即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 三陈故里,在新井县。新井县,建于唐武德元年(618),据《图经》等古籍载:“武德元年,巡察使段伦以其居隆、梓、遂三州之间,乡村辽阔,遂分南部、晋安置县,县多盐井,以新井名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省新井县入南部县。其故城遗址,在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即是“三陈”的故里。陈省华(939—1006),字善则,祖先河朔(即博州,今山东聊城西北)人,其曾祖陈翔随王建入蜀,任前蜀国新井令,遂为新井人。后弃官居西水县(今南部县保城乡),又为西水人。娶妻冯氏,为今南部县黄垭乡吉庆寺村人。陈省华生于后蜀国孟昶广政二年(939),广政末初入仕途,即任后蜀国的西水县尉。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即公元965年)派大将王全斌攻入成都,后主孟昶降宋,后蜀亡。入宋后,陈省华授官陇城主簿,后迁栎阳令。太平兴国六年(981)任济源令,后迁楼烦令。端拱二年(989),太宗赵光义亲试进士,陈省华的长子陈尧叟登甲科第一,入谢,辞气明辨。太宗顾左右曰:“此谁子?”吕蒙正、王沔等以省华对。太宗即召陈省华为中允。不久,判三司,迁殿中丞。河决郓州,命陈省华领州事。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为京东转运使,知苏州,时遇水灾,陈省华安置流民数千户,后改知潭州。陈省华有吏干,入掌左藏库,刺史部南曹,擢鸿胪少卿。景德初年,知开封府,转光禄卿。真宗赵恒以陈省华官至九卿,且知京府,别设其位,升于两省五品之南[《宋史》云:“景德初……太宗以省华权莅京府,别设其位,升于两省五品之南。”查太宗死于至道三年(997),咸平、景德为真宗在位,景德年号只有四年(1004—1007),太宗不可能在死去后升陈省华之位,应为真宗升陈省华之位]。他以府事烦剧,请求禁亲友往来,真宗先如所请。未几,因病求解任,拜左谏议大夫。再表乞求退休还乡,不许,真宗手诏存问,亲阅方药赐之。景德三年(1006)卒,享年六十八岁。特赠太子少师,追封秦国公。 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陈省华之长子,生于后蜀孟昶广政二十四年(961)五月二十二日。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第一,授官光禄丞、直史馆,与父同日赐绯,迁秘书丞,历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再升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地区蒸暑,陈尧叟为州驿植树、凿井、置亭舍,人皆免死。淳化四年(993),太宗封交州黎桓为交趾郡王,办理此事的地方官借机勒索黎桓。黎桓为了凑足贿赂款,便刑逼交州人民交钱,无钱交付者,便砍手刖足,致多人伤残,使交州人民非常痛苦。至道二年(996),陈尧叟到广西,了解到交州(在今越南东北部)与广西接壤,是海盗出没之地,交州亡命者多藏匿广西,陈尧叟悉捕一百三十口交付黎桓,并嘱其勿加伤害。黎桓亦尽捕海贼交付陈尧叟为谢,使边境得以安宁。七月,太宗加恩黎桓,加封为交州国信使,并赐美玉。陈尧叟奏请朝命,召来桓子给以封赏,却其私赠,减轻了交州人民的负担。真宗咸平初年,陈尧叟调充度支判官,广南安抚使,迁枢密直学士。咸平三年(1000)任群牧制置使。同年六月,河决澶州(今河南濮阳),陈尧叟又奉命前往进行黄河的渚复工作,遂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景德元年(1004),迁工部侍郎签枢密院事。三年,任兵部侍郎,并知枢密院事,仍兼群牧制置使。四年五月,丁父忧。大中祥符元年(1008)复原职。五年(1012)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并加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使相或称枢相)。七年,罢为户部尚书。八年,复任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迁枢密使,兼群牧制置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陈尧叟疾辞,罢为尚书右仆射,知河阳。真宗以《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为饯,诗云:“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嘉猷历万务,奇遇列三台。勤职兴居瘁,辞荣奏疏来。畴咨登百揆,异数冠群才。巨任扬旌去,名藩制锦回。君臣相得意,瞻望两徘徊。”陈尧叟立即赋《赓上赐谢病归韵》以谢。诗云:“寅会丁昌运,訏谟愧琐才。微功酬帝造,迈级处公台。辞位囊封上,逾涯宠数来。维藩分圣寄,涕泗达丹台。旌仰辰章降,隆弥睿眷回。载赓诚寡和,望阙几徘徊。”天禧元年(1017)陈尧叟病重,召其子卫尉寺丞陈希古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享年五十七岁。真宗废朝二日。赠侍中,谥文忠,追封英国公。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陈省华之次子,生于后蜀孟昶广政二十六年(963)。因后曾一度从种放于终南山,故道号为“知足子”。后主孟昶降宋后,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登进士,授知朝邑县、中牟县,累迁太常丞、开封府推官。真宗咸平元年(998),因言事切直,贬为潮州通判。任职期中,因鳄鱼为患,作《戮鳄鱼文》,命吏网捕而烹杀之。三年,知惠州,继升直史馆。景德元年(1004)知寿州,旋改知庐州,后徙知永兴军。四年,丁父忧。大中祥符元年(1010)殿除,判三司都察院,两浙转运使。任职期中,钱塘江决堤,治水,创“下薪实土法”,筑钱塘江大堤,宰辅丁谓竟以“改换旧规”为由,压抑尧佐,遂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京西路转运使。八年,调知庐州。九年,调任河东转运使。天禧元年(1017)改河北转运使。二年,充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三年,任贡举官,因编次文卷差误,削去一官,为起居郎、直史馆,监鄂州茶场,以丁母忧未赴任。四年(1020),滑州黄河决堤,陈尧佐起知滑州,治水,创“木龙杀水法”,筑长堤护之,人称“陈公堤”。因治水护城有功,受到真宗的嘉奖。乾兴元年(1022),徙京西转运使,修永定陵,入为度支副使、兵部员外郎。仁宗天圣元年(1023)知制诰,史馆修撰,免试即预修《真宗实录》。二年,知贡举,知通州银台司,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三年,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汾水涨,人民多受其害,陈尧佐发动群众筑堤,并在堤上植柳数万株,既挡水固堤,又绿化美化环境,把涨水为害的汾水,变成人民造福的“柳溪”。五年,权知开封府。七年(1029),升左谏议大夫,拜枢密副使,加给事中,改参知政事。八年,迁吏部尚书侍郎。明道元年(1032),升礼部侍郎,参知政事。二年,狂人王文吉挟故怨,诬陈尧佐谋反,被罢为户部侍郎知永兴军,复降知庐州。后经御史中丞范讽辨其无罪,仁宗悟,置王文吉以法。景祐四年(1037),七十五岁的陈尧佐,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宰辅)。宝元元年(1040)陈尧佐七十八岁,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卒,享年八十二岁。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追封郑国公。 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陈省华之三子。生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真宗咸平三年(1000)一甲进士及第,授官将作监丞、通判。五年,为著作郎、直史馆。六年,判三司。景德元年(1004)任知制诰。二年,因任考官舞弊,降为单州团练副使。四年,历父丧持服在家。一日,射箭于家圃,一个姓王的卖油翁,释担而立,久睨不去。便发生了欧阳修所记《卖油翁》的故事:“卖油翁,不知何许人也。陈康肃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当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尧咨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耳。’尧咨忿然曰:‘尔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至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耳。’尧咨笑遣之。”大中祥符五年(1012),升权同判吏部流内铨。六年,改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升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在永兴军时,用刑峻酷,数有杖死者,但因疏龙首渠入城中,以利民用,真宗下诏嘉奖,并谕以省刑。八年,知制诰,调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以势气凌转运使乐黄目,乐黄目表呈皇帝,真宗诏乐黄目察尧咨不法事,尽得其实,遂徙陈尧咨知邓州。天禧二年(1018),复官知制诰,兼当年考官。三年,授龙图阁学士、兵部员外郎。四年,任鄜(富)、延、邠、宁、环、庆、泾、原、仪、渭、秦州巡抚使,知天雄军,转知武胜军。八年,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明道二年(1033),徙澶州,复判天雄军。景祐元年(1034)卒,享年六十五岁。赠太尉,谥康肃,追封崇国公。 陈尧叟、陈尧佐俩兄弟,少小时读书于故里新井县陈氏石室(又名读书岩、漱玉岩),稍长移居阆州州城(今阆中市三陈街),读书于州东之南岩(即今之台星岩、白塔山之后岩)。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陈省华任济源县令时,陈氏兄弟三人均随父就读于济源县西延庆寺。由于陈省华夫妇教子有方,要求严格,加之三陈自身学习努力,兄弟三人俱登进士,官居两相一将。他们的足迹遍神州,他们所居住、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不少遗迹。这些遗迹,现在不少已成为人民瞻仰、旅游和考察研究之地。在其新井故里,就保存了不少遗迹。 读书岩。在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东北的逍遥观山麓,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略成弯月形的石岩洞,史载是陈尧叟兄弟幼年读书之所,故名“读书岩”。因洞口终年滴水不断,雨季尤甚,特别是夏季,岸口飞泉垂帘,迸玉溅珠,故又名“漱玉岩。”洞内顶部有一突出石锥,相传为效法古人发愤用功而“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方。洞内崖壁有不少游人的题刻,保存较完好的有南宋五首诗刻。最早的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黄敦礼《题漱玉岩》诗,还有孝宗乾道三年(1167)喻迪圣的《呈子春主人》、淳熙三年(1176)杨异悚的《侍亲游漱玉岩》和朱愿的《漱玉岩晚宿封鸾寺》等诗刻。清代有顺治十一年(1654)南部举人孙云锦《题新井三陈读书岩次壁间韵》:“石上名篇列似屏,人称杰出地称灵。班联玉笋冲霄汉,瑞应金桃换日星。将相恩荣丹凤诰,文章辉映紫微亭。登临怀古增惆怅,云锁岩扉入望春。”洞口顶部有清道光时期用双沟体镌刻的字径约1米左右的“漱玉岩”三字。 瑞笋,又名“三元石笋”。在书岩南边300余米处的“瑞笋湾”。据《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状元迭出。”以应陈氏三元之瑞,故名“瑞笋”。“瑞笋”为质地坚细的青石,与周围地质迥异,无凿痕。共三茎,中间石笋高2米,略成方形;左侧石笋高1.70米,圆形;右侧石笋因民国驻军于其侧生火取暖被烧断,仅存半截,约1米左右。清嘉庆十六年(1811),川北道道尹黎学锦在石笋正面修建长5米、高2.40米的照墙,并亲笔在照墙正面题字“南隆瑞笋天下奇”,背面题写“宋三状元瑞笋处”等字。人们又称瑞笋为“三元石笋”。封建时期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叫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三元石笋是南部县十四景之一。清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李允修咏《三元石笋》诗云:“间气三芝秀,幽岸雁塔留。科名成鼎足,伯仲应鳌头。”又咏《瑞笋》诗云:“天为圣人河出马,乾坤日月丽其下。又为圣人雨飞粟,凿开文字鬼神哭。山川苞符觅不得,化为神物钟人杰。人杰地灵气相连,亭亭三柱始擎天。一茎形势可士霄,孤干棱棱待凤巢。一茎秀气与去横,磊落伊然玉削成。一茎苍翠致茸茸,鳞甲森森欲化龙。南隆瑞笋天下奇,梧桐百尺上无枝。晴岚向晓琉璃璨,朝露迎曦碧玉垂。君不见:谢家玉树压群芳,晚节无能傲雪霜。又不见:窦家丹桂妖且妍,艳质葳蕤怯岁寒。此笋昂藏形突兀,鼎峙琅玕百不屈。盘结千年奠四维,不数眉山桔草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南部县令李澍咏(三元石笋)诗云:“新井县中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古来鼎足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迹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春风得意马蹄速,仍是陈家难弟兄。” 金鱼桥。在新井村南的大桥镇场侧有一长16.40米、宽2.90米、高3.80米的五墩四孔石板桥,这就是陈母冯太夫人杖坠金鱼之处,故名“金鱼桥”。《渑水燕谈录》卷九云:“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仙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清嘉庆十六年(1811)川北道道尹黎学锦题写“陈母杖坠金鱼处”石碑立于桥头。古金鱼桥畔桃林成片,二月仲春,芳草匝地,群莺乱飞,桃红欲燃,游客似醉,赏春吊古,人如蚁聚,有“金鱼桃浪”之称。金鱼桃浪为南部十四景之一。李允修有《金鱼桃浪》诗:“杖击仙郎处,桃花映水红。遗踪追驷马,江气吐霓虹。”李澍也有《金鱼桃浪》诗:“解组荆南拜谒初,萱堂有力打金鱼。未径三月桃花浪,坠入一庭燕尾渠。黎杖教忠原若此,由基善射竟何如。平生意气消除尽,恨不当年读父书。” 道子坪。在金鱼桥东南0.5公里的山腰,为一长约80米,宽约50米的二级台地,名为“道子坪”,传说是陈尧咨少时练习射箭和卖油翁王某睨视射箭之地。这里现已辟为农耕地,坪中可俯瞰大桥镇全景。 龙桥和思乡泉。新井村东北200米处有一小溪,溪上横架长3.68米、宽2.44米、高2.40米的石桥,整个桥身只用四块长3.70米、宽1.10米、厚0.60米的大石铺成两墩一孔的平桥。桥的中部刻有头东尾西的石龙,昂首奋尾,宛若破浪东去,更有吞噬山洪之势,故有“龙桥”之称。桥侧不远有一古井,井口用条石叠砌成八角形,井腹宽鼓,径约2米,深8.70米,为整块山石凿成,水由隙缝流出,质味甘美,冬暖夏凉,虽大旱不竭。相传,陈母冯氏随子居京师(今河南开封市),老年生病,思饮家乡水,尧叟、尧佐等驰驿马运水至京师,供母冯氏饮用,故后人名此井为“思乡泉”。龙桥即为驿马伊始之处,故有“龙桥古井万万年”之说。清代,桥头立有“龙桥”碑记,井侧立有“思乡泉”碑记,今两碑均无存。 新井县城内(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有慈光寺,北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寇准《过新井题慈光院海棠》诗云:“春风花朵满栏香,尽日幽吟叹异常。翻笑牡丹虚得地,玉阶闲落对君王”。 (此文与南充市文化局文物处王积厚同志合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刊载于《南充市旅游文化览胜》,内容略有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