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长效致富产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建言献策  加入时间:2012/2/7 10:27:55 阅读次数:1394

 

——南部县农村特色长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1年3月29日县政协十二届二十七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发展农村长效产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重要举措。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我县农村长效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何巩固提高长效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立足市场显特色、壮大基地育龙头、创新机制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蚕桑、速丰林、水果、中药材、畜禽“五大”特色产业,农村长效优势产业基本形成。全县共有74个乡镇(办事处)栽桑养蚕(其中重点乡镇25个),现有桑园35万亩,良桑嫁接率近90%,年发蚕种7.8万张、产茧300万公斤;栽植以杨树、臭椿、桤木等为主的木质原料林30万亩,林业产业跻身全省十强县;以国优果品脆香甜柚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达12.55万亩,年水果总产量达6.5万吨,产值1.3亿元;在黑龙观新农村示范片和柳驿、黄金、楠木等23个乡镇种植藿香、前胡、玄参、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10.13万亩,年总产达2.6万吨,产值1.4亿元;畜禽产业持续发展,年出栏生猪115万头、兔120万只、山羊45万只、小家禽1500万只,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已有100余家。五大产业均有龙头加工企业入驻南部,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长效产业的效益。注册了一批农产品商标,其中“南部脆香甜柚”获得四川省首批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元安”商标评为省著名商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自主性不强。长效产业见效相对较慢,市场风险难以预测,农村劳动力缺乏,又多为老人,缺知识、少技术,相当部分农民对发展长效产业信心不足;加之,部分乡镇在规划和发展长效产业时未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行政干预较多,产业随着领导变,导致农民被动接受,自主性不强,因而难以持久。
    (二)产业布局不优。部分乡镇在规划和发展长效产业时未因地制宜,没有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农民种养习惯、市场前景等因素;而县上考核乡镇发展产业时又面面俱到,导致多产业遍地开花、乡乡均有,主导产业不明,多产业混杂,甚至每隔一两年又更换产业,且零星分散,难成规模,效益低下。
    (三)资金使用不合理。我县在发展农村产业中,捆绑的项目资金和县乡两级的投入总体不少,但在资金的使用上,仍然存在分配和使用环节不够合理、资金损失和浪费现象。比如在种植业方面,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种苗和栽植用工,苗木基本上是无偿供给,甚至有的群众给自己栽树还要挣工钱,结果是栽植技术不到位,栽后管护不到位,栽死了也无所谓,年年栽树不见树、多年栽树不见效的现象还在不少地方存在。
    (四)发展机制不健全。在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政策引导、风险防御、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基地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上投入资金较少;信息服务、质量安全、市场营销与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对部门和乡镇的工作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严重制约了长效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营销水平不高。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农民发展产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多数收益被中间商赚取,在产业收益中农民没有得到多少真正的实惠;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专业化程度不高、布局不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六)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一是从事长效产业的劳动者自身素质较低,难以掌握长效产业专门技术;二是涉农部门多年没有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力量青黄不接,专业指导难以及时到位,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试验、示范、推广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长效产业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产业品牌效应不强。由于品种多而杂、品质不优,产业特色仍不突出;对现有优质农产品缺乏精细包装和宣传;产业龙头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多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缺乏“打得出”、“叫得响”、“销得畅”的名牌。总体上呈现出档次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三低”的状况。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农村长效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长效产业要巩固和提高,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在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尽量减少行政主导,通过市场调节来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发展产业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真正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通过科学栽种和精细管理,促使农村长效产业尽快走上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阶段。
    (二)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按照“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原则,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科学决策发展重点。根据我县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物种资源以及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特点,确定发展潜力大、特色鲜明的种养品种和重点发展区域,避免农村产业再次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 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产业环线建设,确保每个产业规划科学、规模适度、群众喜欢、效益最优。
    (三)进一步健全发展机制。一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设立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通过租赁、承包、转让、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加速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合组织、经营实体聚集,促进产业规模发展。二要创新农业股权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等在产业发展中入股的措施和办法,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要完善生产经营机制。根据种养产业的特点不同,可分别实行不同的经营机制,中药材产业实行“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民”模式,畜禽产业实行“代养寄养”模式,水果、蚕桑产业实行“专合组织+基地+农民”模式,速丰林实行“股份合作”模式,形成“互利普惠”的产业推进格局,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四要建立长效产业的风险预警机制。积极争取保险公司将长效产业纳入保险范围,增强农民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建立产业信息中心,及时发布国家产业政策信息、疫情疫病和防控信息、市场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走势和变动信息等;建立长效支柱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补偿和扶持在市场低迷或遭受自然和生物灾害时受损严重的农户,确保产业稳定发展;中盐银港等龙头加工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一要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各项目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集中使用项目资金打造长效产业片,确保建设一片,见效一片。二要健全县级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产业贷款财政贴息力度;设立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研究;补贴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能力;支持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生产者与市场的对接;解决技术推广培训经费,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奖励等。三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密切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安排长效产业发展专项贷款,促进银企对接、银农对接,鼓励金融企业投资长效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扶贫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五)进一步提升经营水平。一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引、培育力度。制定长期合理的扶持政策,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南部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壮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要加强专合组织建设。尽快形成“产业协会+专业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组织体系,强化对专合组织的指导监管、考核评价,积极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转良好的农民专合组织(协会),引导农民专合组织强化统一经营服务和销售服务等功能,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要完善营销服务市场体系。建立水果、中药材集散批发零售市场、物流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在生产基地建立收储网点,方便农民销售。
    (六)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一要强化长效产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者,力争做到产业经营者人人懂行,个个在行;二要加大土专家、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在一定范围内组建相应专业队伍,使之成为全县长效产业巩固提高的中坚力量;三要强化乡镇农技人员的责任和考核,充分发挥其在长效产业中的技术指导作用;四要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为长效产业巩固、升级做必要的技术储备;五要切实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率和普及率,建立标准化种养技术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一要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地方生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要实施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三要加强品牌创建和宣传。引导企业、业主、专业合作社积极注册品牌商标和申报使用地理标志认证,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活动,提升产品形象,争创国优、省优知名品牌。
    (八)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农村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长效产业,是以致富百姓为目的,一旦决策,就必须坚持“换人不换思路、换届不换产业”,树立“守业也是政绩”的理念,对各级政府实行农村产业任期目标责任制,换人或换届时对产业进行单独交接,让老百姓放心。二要对涉及发展农村长效产业的企业进行考核,促使其增加税收、助农增收。三要按照产业布局进行考核,根据各产业的布局不同确定不同的考核范围,根据各乡镇发展的重点不同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避免为了应付考核而发展产业。

(县委书记何修礼在报告上批示:“请转发相关部门研究”。县委办公室《领导参阅》2011年第1期刊发。)
 
 

 

 Top  [收藏]「打印」「关闭窗口」